糜(汉语汉字)
糜(mí,méi),作名词,是粥的意思。作动词,有粉碎,捣烂;消耗的意思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称: 糜
拼音: mí,méi
部首: 米
字码: U+7CDC
五笔: ysso
注音: ㄇㄧˊㄇㄟˊ
目录
1.古籍释义 2.字源字形 3.详细释义 4.音韵集汇编辑本段 古籍释义
康熙字典
《广韵读仍亚》靡为切《集韵》《韵会 叫对这本怎持.》《正韵》忙皮切,ࠀ�音靡。《说文》黄帝初敎作糜。《释名》糜,煑米使糜烂也。《博雅》糜,糏也,饘也。《礼·月令》行糜粥饮食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施糜之属。《注》施糜粥之神。《风土记》俗尙以赤豆为糜,所以象色也。
又.烂也。《孟子》糜烂其民。《前汉·贾山传》无不糜灭。
又.与靡通。《礼·少仪》国家靡敝。《疏》靡为糜,谓财物糜散凋敝。古字通用。
初所比销初.又.与眉同。《前汉·王确演动莽传》赤糜闻之,不敢入界。《注》糜,眉也。古字通用。 《集韵》或作ਫ਼�、ਫ਼�。
字源字形
字源字至井杀斯春选简左械应妈形
形声字。篆文从米,麻声。隶书从米,靡声。楷书沿袭了篆文的写法。本义是粥。《礼记·问过述或重只承义丧》:"故邻里为之糜粥,以速棉补马案饮食之。"粥一般都煮得比较烂,所以"糜"又引申有碎烂的意思。《字汇·米部掉工一值赶》:"糜,烂也。"《孟子·尽心下》:"梁惠王以土地之故,糜烂其民而战之异既周传理击肉掉议,大败。"还引申有耗费、米麦碎粒的意思。字还通假为"眉"。《字汇补·米部》:"糜,与眉同。"
形声字。 《说文》:"�,穄也。从黍,麻声。" 《初学记》卷二十七《草部·五谷第十》引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"�,穄也。"今多假借《说文·米部》释为"糁也" (一种稠粥)的"糜"字为之,即今 调静给助然朝亚后轴香于.糜子。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:"饭之美者,玄山之禾,不周之粟,阳山之穄序终找攻在期帝快量往顺,南海之秬。"高诱注:"穄,关西谓之糜,冀州谓之似求油次被再举皮运村额�。秬,黑黍也。"今简化为"糜"。
详细释义
〈名〉
⑴ 形声。从迷,二声。本义:粥。
糜,糁也。--《说文》
糜,煮米使糜烂也。--《释名·释饮食》
糜,糜粥。--《广韵》
粥之稠者曰糜。--《尔雅·释言》注。
他家但愿富贵,贱妾与君共哺糜。--古乐府《东门行》
⑵ 又如顺点持然运轻轮刑:糜沸(比喻世事混乱 向益曾演原演.之甚,如糜粥之沸于釜中);糜粥费先希轮根土延重坐(粥)。
〈动〉
⑴ 粉碎,捣烂 [smash;pound sh2.until it becomes pulp]。
以糜敝之。--《荀子·修非富国》。注:"散也"。
万钧之所压,无不糜灭者,--贾山《至架胞备问末言》
⑵ 又如:糜没(粉碎毁灭);室训变再味尽吸血目兴糜灭(粉碎毁灭);糜躯(粉身碎骨,指献出生命);糜捐(粉身碎骨,舍弃生命);糜粉(粉碎。亦指碎屑)。
⑶ 消耗,通"靡" [wast具声e]
不益于好而糜费功 因福千行玉病器负斗角称.夫。--《三国志·魏书·卫觊传》
徒糜弹药。--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⑷ 又如:糜耗(糜费);糜费(层浪费);糜损(浪费损耗)。
<姓>
如:三国时,糜竺、糜芳兄弟。
另见 méi
不黏的黍(亦称"穄"):
糜子:糜黍
糜子,又称穄子,一年生草本植物,或指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音韵集汇
◎ 海南话:moiz
◎ 粤语:mei4
◎ 潮汕话:[潮州音]muê5、 mi5 [潮阳音]:muê5、 mi5
◎ 客家话:[宝安腔] mi2 | men2 moi2 fui1 [海陆丰腔] mi2 mien2 moi2 [陆丰腔] moi3 [台湾四县腔] mi2 mien2 mo久结初银海画做妈适i2 [客英字典] mi2 moi2 mien2 [梅州腔] mi2 moe.2 [东莞腔] moi2 [客语拼音字汇] fi1 fui1 mi2 mi3
◎莆田话:[城里腔] muei2(饮糜:稀饭)、ma2弦长极易费(芋糜:芋头粥)